9月8日下午,第39个教师节前夕,由上海医工院科技成果转化中心主办的“我在医工院做药”系列学术分享首场报告会在兴翰楼成功举行,共30余人参加。会前,转化中心为4位新入学的硕士生——苏霜霜、董俊君、王义帅和杜志浩举行了简短的欢迎仪式。
张庆文研究员热情洋溢地作了《药物合成中的碳磷键构建》学术报告。他首先为大家介绍了“看似冷僻神秘、实则无处不在”的磷化学。磷(phosphorus)元素为生命所必需。其命名来源于希腊语,意为“带光者”,这是由于白磷(P?)在空气里会自燃。俄罗斯化学家Arbuzov和德国化学家Michaelis被公认为是现代有机磷化学的两位奠基者。他们最有名的贡献是发展了有机合成中碳磷键的构建方法。
张庆文研究员接着为大家分享了他在医工院手性药物合成工艺研究生涯里钻研碳磷键构建方法的科研历程和技术经验。入院初期,他就在重要含磷心血管药福辛普利钠(fosinopril sodium)的仿制研究中“撞见了”三甲基硅烷基修饰的Michaelis-Arbuzov反应,不经意间体会到了它在工业生产规模构建碳磷键上的伟力。担任课题组长之后,他带领研究生在“重磅炸弹”抗病毒药——富马酸丙酚替诺福韦(TAF)的实用合成研究中,在Michaelis-Arbuzov和Michaelis-Becker两种经典反应无法有效构建所需碳磷键的情况下,锲而不舍地发展了一种在无环核苷膦酸酯(acyclic nucleoside phosphonates, ANPs)中构建碳磷键的、立体化学明确的新方法,即P-烷基化反应。相关研究论文发表之后,有斯坦福大学读者称赞该文章“为碳磷键构建领域注入了洞见”。
张庆文还满怀感恩、图文并茂地跟大家回顾了自己在医工院的成长历程和遇见的恩师,以及在哈佛医学院受聘“访问医学教授”的访学故事。他鼓励同学们坚定“科研创新,医药报国”的理想信念,饱含激情地投身科学研究。为时1小时的报告会现场气氛热烈。最后,转化中心副主任(主持工作)王宏博研究员从“实验室邻居”的视角,讲述了张庆文研究员带领几届研究生接力探索的艰辛历程,并对他们“八年磨一剑”,科研成果成功发表,表示钦佩和衷心祝贺。
据悉,“我在医工院做药”系列学术分享今后将不定期举行,邀请转化中心内外的专家学者担任演讲嘉宾。
(张庆文、王义帅/文)